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凯发k8国际 

徐经理18936085105 王经理18013113750 顾经理13218867899

凯发k8国际的技术支持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凯发k8国际

发布时间:2020-07-14




张政办发〔2018〕130号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张掖市循环农业

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张掖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能职责,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8月8日




张掖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92号)精神,切实推动全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以生态产业链为载体,以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绿色与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形成全市鲜明的区域循环主导模式,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基本实现,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一)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取得突破。创新推广以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突出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和亮点,力争创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3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粮改饲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全市年节约农业用水1.5亿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全面减量化。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确保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8万亩,力争完成44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8%,全市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8.89%,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3.5%。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产业融合协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有大的突破,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以休闲农业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到2025年,全市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三、工作重点


(一)立足优化县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创新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新动能,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


1.突出培育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我市土地洁净、光照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基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草—畜—沼—种”“草—畜—沼—菜”等循环模式和“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等循环模式,走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现代制种、马铃薯、草业、畜牧业、蔬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大力实施粮改饲项目,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能源环境工程项目,加快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打造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粮草兼顾、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2.着力培育粮畜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种养结构,大力推行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粮经轮作、休耕免耕、间作套种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灌溉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山丹、民乐、肃南县构建“草产业—牛羊产业—加工业—生态有机肥—有机菜产业”等循环模式;在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突出发展优质蔬菜产业,构建“有机粮菜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菜—沼—畜”等循环模式,合理布局畜禽粪污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将畜禽养殖、有机肥加工、蔬菜种植、沼气开发利用等环节链接起来,形成县域生态农业循环格局。积极推进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催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农业增长极。(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发改委、市旅发委、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等)


3.大力培育沿山地区产业开发循环模式。山丹、民乐县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快马铃薯、草畜、中药材、油料、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培植培育。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发展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饲用玉米、优质苜蓿等优势产业。在牛羊养殖乡镇,重点推广“饲草(秸秆)—畜禽养殖—有机肥—绿色农产品”模式;在民乐中药材主产区,重点推广“中药材—药渣(下脚料)—饲料—养殖业”模式;在山丹、民乐县马铃薯主产乡镇,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副产物(薯渣、薯液)—处理提取蛋白饲料—生态养殖”、马铃薯废水(薯液)变肥水肥田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快构建沿山特色优势产业循环体系,提升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水平,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发改委、相关县政府;配合部门: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等)


4.大力培育肃南及山丹马场高寒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重点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供草、牧区舍饲”畜草双向对流的循环模式,做优做强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牦牛、肃南高山细毛羊、油菜、山地药材等特色种养业,推广“畜—粪便—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牧草—养畜—加工”等循环模式,做强畜产品、皮毛、山地药等精深加工,加快培育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肃南县政府、中农发山丹马场;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5.大力培育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农业循环模式。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和设施装备对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为一体的农业圈。重点推广“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秸秆(尾菜)—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凯发k8国际-凯发app官方网站—有机肥料—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等循环农业模式,打造省级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培育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城乡协调发展的都市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创建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突出发展都市养生养老、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科普体验、文化创意等集“吃、住、行、游、购、养”功能为主要内容的都市休闲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与都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循环发展。(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旅发委、相关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


(二)围绕六大循环模式,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粮改饲”为突破口,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


1.“粮改饲”工程。以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为重点,加大青贮玉米推广,采取市县共建方式建成10万亩饲用玉米商品草基地,打造形成饲草产业基地草畜产业融合带,建成重要的优质饲草生产供应基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发展导向,以玉米为突破口推动粮改饲,对农区调减玉米发展饲草给予一定补助,引导压减主产区籽粒玉米,调种饲用玉米、紫花苜蓿、燕麦草、饲用高粱等优质饲草作物。实施饲草产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扶持壮大饲草龙头企业,规范提升饲草合作社,支持饲草家庭农场,强化饲草行业协会纽带作用,打造一批饲草产业化联合体。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等高原区要立足草畜转化形成青贮玉米、草颗粒、草粉等草产品生产基地,以奶业需求为导向,发展高端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草产品基地。2018年-2020年每年实现粮改饲面积6万亩。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分区域、分年度着力推进,以6个牛羊产业大县为重点建设饲草料基地,推动饲草料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商品化。健全完善草牧业“种、管、收、储、运”生产服务体系,引导区域牛羊养殖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促进种养结合机制新突破,着力提高种养综合效益。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完善青贮窖、饲草棚等设施建设,争取实施农业部列县区粮改饲试点项目。到2020年,力争“粮改饲”面积达到18万亩,培育饲草加工能力65万吨以上。(牵头部门: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农户,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补贴购置秸秆收获、打捆、运输、铡切、揉丝、粉碎、压块、加工等机械设备,提高秸秆饲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以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肥料化、基质化利用为补充,以能源化利用为辅助,深入实施粮改饲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形成粮草兼顾、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结合乡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合理安排秸秆发电项目,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营养枕(盘)生产,引导发展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因地制宜推广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机械直接还田。集中财政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创新引导开展商品化饲草开发型、流动服务型、农牧结合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加强“秸秆饲料银行”建设,完善“企业 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引导协会通过合同、订单、协议等形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合作关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饲草料市场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3.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式,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肥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生产主体。在养殖密集区,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种养结合的思路,改造和完善一批生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规模化养殖场污粪处理设施;实施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应用、沼气工程等项目,结合县区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通过建设肥料供应站、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大力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每年创建7个部、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试点示范3处以上。到2020年,全市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达到75%以上,粪污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牵头部门: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


4.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在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在沿山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等技术,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深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等系列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减少化肥施用量。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绿色防控展示区,不断扩大推广示范规模,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跨区域绿色防控和病虫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到2020年,全市统防统治面积160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2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部门:市农业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


5.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加工环节的下脚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将标准化屠宰场和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等加工副产物及下脚料纳入循环化利用体系,充分发挥资源化利用的兜底作用,以沼气为纽带建设一批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分年分批实施屠宰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副产品加工过程的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化生产,重点实施薯渣、薯液、药渣、尾菜、秸秆、油料饼粕、畜禽皮毛骨血等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拓展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工信委、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加大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并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灌溉节水技术,初步建成农业高效节水体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地膜覆盖种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基本完成,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重点推广覆盖抑蒸的抗旱保墒节水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到2020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牵头部门:市水务局、市农业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等)


7.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等系列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改良修复基本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农田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整合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项目,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休耕轮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耕地休养生息永续利用。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74.6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24万亩,耕地盐渍化、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8.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工程。分县区总结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产全程清洁。充分利用种养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果蔬残渣、菌棒废渣、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促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不断创新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四、工作路径


(一)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升循环农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产方式改造,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循环、全要素创新,加快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辛、荷斯坦等优良品种,扎实做好黄牛、藏耗牛、白牦牛等地方品种保护与杂交改良,加大种畜场建设力度,加强基础母牛保护,牛良种化程度达到80%;利用专门化肉羊品种开展肉羊杂交改良,选育提高藏羊、高山细毛羊等地方优势品种品质,加大种羊场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杂交繁育等先进适用技术,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5%;每年筛选适宜新品种10—20个,加快建设种苗基地,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80%以上;每年引进耐旱、多抗、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2—3个,健全和完善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三级种薯扩繁体系,年产脱毒原原种2亿粒以上,建设原种生产基地5万亩,生产用种薯基地10万亩,确保脱毒一级种薯普及率达到100%。(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


2.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品牌质量,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乡镇。草食畜牧业: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全市100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500万只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全市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60%。适度发展露地及设施葡萄、枸杞、红枣、优质梨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实施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全市特色经济林果面积达到100万亩左右。蔬菜产业:重点打造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秋延后、春提早为主的全钢架塑料大棚蔬菜,重点发展冬春淡季日光温室设施蔬菜。全市培育10个5000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乡镇,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10个,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马铃薯产业:全面实施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重点打造全粉和薯片加工型、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高海拔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扶持建立原种生产基地5万亩、一级种薯生产基地10万亩,实现5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脱毒种薯全覆盖,确保鲜薯150万吨的生产目标。现代种业:重点发展杂交玉米、花卉瓜菜制种,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全市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地方农林特产:突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特色,特别是着力发展民乐紫皮大蒜、“金花寨”小米、高台番茄酱、祁连葡萄酒等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提升地方特色小杂粮生产水平。饲草产业:重点建设苜蓿、饲用玉米、燕麦等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推动形成饲草产业基地和农牧交错区草畜产业融合带,人工饲草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饲草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


3.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培育特色产业加工集群和培植县域经济地方财源为核心,围绕各县区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突出特色、全链推动、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业,实施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改造,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技术含量,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2∶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达到5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0亿元。(牵头部门: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


4.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体系。加强对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推介力度,统筹协调做好京津沪、粤港澳、成渝区内大市场的产销对接,广州江南市场等销端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搭建多元化的农产品网上展示馆,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布局完善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推动张掖农产品走向中亚、东亚和东盟国家。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水平。积极争取将牛羊肉、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纳入全国或区域农产品大宗期货交易平台。到2020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大型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1个,综合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3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亿元,培育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业电商主体达5个。(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等)


5.推进“三园一体”建设。紧盯草食畜、高原夏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马铃薯、现代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集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推动副产物梯次利用、全值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打造生态闭环循环系统,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大型沼气生产中心、有机肥生产加工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实现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环利用的闭环生态系统。力争将每个园区打造成产业基地、亿元企业、观光景区、现代社区、培训基地、科研中心、创业孵化平台。到2020年,全市“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亿元。(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6.强化品牌创建培育。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运作、严格标准、财政支撑”的公共品牌创建机制,将区域形象品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捆绑营销,做大做强品牌农业,全力叫响张掖优质农产品品牌,重点培育张掖玉米种子、张掖肉牛、张掖夏菜、民乐紫皮大蒜等区域性公用品牌,完善品牌培育、保护、营销、监管等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打造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商标品牌,不断提升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品牌提升价值、引领产业,把张掖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到2020年,全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打造特色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5个。(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工商局;配合部门: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二)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打造循环农业新高地。突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精心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戈壁、沙漠、盐碱地和废弃地,打造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高效、产品特色鲜明的戈壁农业产业带。


1.着力建设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构建戈壁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健全完善戈壁生态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等方式对参与戈壁农业开发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市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优先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启动日光温室等设施装备抵押贷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开发,集成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油、节能等节本减量增效技术,加快打造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为载体,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以农业可再生资源基质化利用为接口技术,以高效园艺作物为主要生产对象,以基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化、机械化、园林化、信息化、品牌化、高值化为标志的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全方位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创新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加快推动戈壁生态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打造戈壁生态农业各环节废弃物资源化、工厂化、商品化产业链条,开创生态生产、健康种养、肥药减量、清洁节约、资源保护的循环农业新模式。依托最新生物工程技术,建设1座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有机栽培基质标准化加工厂,建立年产蔬菜种苗500万株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3个以上,食用菌主产区建立一定规模的原料发酵、袋料生产车间,戈壁蔬菜优质种苗和菌棒统供率达到100%。加快戈壁农业生产区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物流配套建设,广泛利用电子商务、物流保税区等现代营销手段和平台,做好产销对接。到2020年,建成7.8万亩高标准戈壁生态农业,新增优质高效园艺作物产品15万吨,实现产值31亿元。(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直有关部门)


2.立足功能拓展,着力创建戈壁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依托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挖掘大漠戈壁、沙漠风光、设施农业等资源,拓展采摘体验、观光游赏、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戈壁农业生态系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戈壁农业田园综合体。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戈壁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等)


3.立足清洁生产,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绿色名片。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加强流程生产绿色化改造,加快创新完善戈壁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扎实推进戈壁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真正实现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强化戈壁生态农业“四品”(品种、品质、品相、品牌)建设,加强戈壁农业宣传推介,凭借戈壁生态农业绿色有机生态品质,全面打响戈壁生态农业品牌,打造西北乃至中亚、西亚、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创建1-2个驰名商标。(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覆盖全市大宗、优势、特色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标准体系,每年制修订地方标准5项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建立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依托“三区三园”和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临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甘州区、高台县“菜篮子”大县、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带动千家万户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度,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认证和品牌创建,并纳入各级政府特色产业奖补范围, 力争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8%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0个,绿色食品达到17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40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达到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60个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查询、监管、检测等核心功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争取到2020年将“三品一标”企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畜禽屠宰企业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畜牧兽医局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循环农业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内容。市级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县区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细化目标任务、循环模式、工作举措,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考核机制,积极探索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方法,完善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健全统计考核体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循环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依纪依规进行问责。要加快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涉农部门权责清单,加快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等改革服务,实现农业领域“一站式”服务和“一网通”办公。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体系。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以及ppp合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和循环农业产业开发。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建设扶持资金投入,支持“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循环农业产业开发模式。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建立全市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名录和项目库,加大金融对入库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融资支持,稳步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要争取运用好省上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尽快推出针对戈壁生态农业日光温室的抵押贷款项目。


(三)加强科研攻关和推广,强化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专家团队,集中突破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循环技术瓶颈制约,尤其率先突破马铃薯玉米淀粉加工废水利用、畜禽骨血脏器生化制品加工、果蔬皮渣综合利用等一批主体迫切、节本增效、可复制易推广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完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机制,推动农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施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每年重点推广10项重大技术,集成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与处理、沼气工程、有机液肥(沼液)精准施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厌氧发酵技术、大型沼气池三沼综合利用技术。集成推广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化肥、农药、农膜等清洁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设施增地”及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立体栽植、多层养殖、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新型农作制度、节水灌溉、旱粮生产及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地等节约化生产技术。加快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控湿、控温、控水、控肥、控病等智能化生产控制技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实用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循环农业经理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等举办循环农业专题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复合型人才,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节能减排、品牌创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在培训区域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培养一批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绿色生产;在农业农村广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普及型教育宣传,树立全民绿色发展理念。


(四)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循环农业绩效考评和示范推广责任制度,督促基层推广机构履行循环农业示范推广职能,加快循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乡村兽医队伍建设,落实聘用0.1万名村级防疫员。强化基层农经综合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三资”委托代理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清产核资、“三变”改革等服务。坚持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循环农业产业开发服务。鼓励返乡能人、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职业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参与“三园一体”建设。实施“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创建,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成立联合社,不断提高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经营服务组织融合发展,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挂职人员派驻帮扶、共建等方式,为服务主体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精准化指导服务。创新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大力培育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生产机构和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农产品代储代藏等服务。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网络,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工作,摸清我市农业资源环境底数,建立农业重要资源台账,建立健全耕地、草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构建科学的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为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五)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存量、分清变量、做实确权,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承接农户和村集体的入股股份,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加快对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开发,让各方从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中分享收益。创新循环农业政策供给,建立健全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财政、投资、价格、土地、环境、运营、监管等政策体系,各县区要尽快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清单、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清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引进补贴清单。加快完善“一控两减三基本”配套政策,支持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良豆良草轮作、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积造施用有机肥等。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配套的组合政策。




凯发k8国际的产品展示

最新资讯



徐经理18936085105 王经理18013113750 顾经理13218867899

网站:www.hb-kitchen.com
传真:
邮箱:hanbok@foxmail.com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许家港路298号

hanbok韩博科技集团专业生产凯发k8国际-凯发app官方网站,餐厨垃圾处理器,食物垃圾处理器,欢迎来厂参观!同时提供有机垃圾处理设备新闻,餐厨垃圾处理设备成功案例及技术!

"));
"));
网站地图